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时事地理】我国又有三处古水利工程成为世界遗产

2017-10-13 海中地理 海宁中学地理组

北京时间10日晚上,我国宁夏引黄古灌区、陕西汉中三堰、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在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被确认为“世界灌溉遗产”并予以授牌。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g002474zvug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1

宁夏引黄古灌区

青铜峡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分界线,青铜峡上游为卫宁平原,下游为银川平原。

宁夏,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。

2000多年前,人们在这里利用地面低于黄河河面的独特地理构造,兴修水利。在黄河中以引水堤分水,将水引入黄河两岸修筑的水渠中,实现无坝引水;在修筑水渠时,又使出水口远低于入水口,渠里的水因为高差关系,自动向下流,实现自流灌溉。无坝引水、自流灌溉这些水利技术的应用,也使宁夏成为自汉代以来,西北最古老、最大的人工灌区之一。




2

汉中三堰

“汉中三堰”,即山河堰、五门堰和杨填堰。

山河堰,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口,因褒水(褒河)又名山河水而得名,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;

五门堰始建于王莽居摄年间(公元6—7年),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水谷口,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,并列五洞以分流,故称之“五门堰”。五门堰灌区建有“九洞八湃”及“三十六处水口”,其工程设计、建造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自建堰后,灌区1万多亩。

杨填堰,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,相传为汉代箫何、曹参所修。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,灌溉洋县、城固两县农田5000亩,故名杨填堰。

“汉中三堰”自创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,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、防洪、抗旱、旅游等综合效益。




3

福建黄鞠灌溉

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,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,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、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。

工程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,分为右岸龙腰渠、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,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10多公里,灌溉面积2万余亩。专家认为,黄鞠灌溉工程是古代南方山丘区水利工程和民间自筹修建、政府指导管理的典范工程,具有较高的科技、文化、景观审美和社会价值。



试题链接

黄河冲积而成的宁夏平原,自古以来就有“塞上江南’’的美誉。早在2000多年以前,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,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排灌系统。图7是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。 

(1)说明宁夏平原成为“塞上江南”的主要原因。

(2)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,并说明其形成过程。

(3)简述排水渠道的功能及意义。

【参考答案】(1)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,自古以来开挖渠道,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,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,气温高,风沙危害小。

(2)导致土壤(次生)盐碱(渍)化。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(不合理灌溉)会导    致地下水位上升,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,因蒸发旺盛,水中的矿物质(或盐分)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。

(3)排水渠道将多余的灌溉用水(或汛期时大量的来水)和农田退水引到黄河,缓解由于地下水位抬高而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。



— END —

教师群3571885070

教师群2| 574096005(满)

教师群1| 511373627(满)

学生群| 292742165

 您的分享,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!

扫码进网站输关键词

可搜本公众号相关文章 

享生活,爱地理,拥抱未来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